为了进一步探索教育后勤服务“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”的有效途径,深入了解基层教育部门在师生、家长、社会关注的校园食堂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,日前,河南省教育后勤协会调研组一行5人赴襄城县教体局、襄城县文昌小学、襄城县库庄镇初级中学等单位调研“阳光食堂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”的运行情况。
11111111111
调研组听取了襄城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总,查看了信息化平台的实时运行情况;在午餐就餐期间,实地走访了两所学校的餐厅,了解了部分师生的真实感受——
学校食堂迎来了“回头客”
——襄城县“阳光食堂”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运行记
在襄城县库庄镇初级中学餐厅里,调研组碰到了两名已经从这里毕业的学生。当天,她们相约回到母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,临近中午特意来到学校餐厅吃一顿午饭。“就喜欢这个味道,从这里毕业了还是惦记学校这口饭。”“饭菜种类太多了,回来一次根本尝不完,以后有机会肯定还会再回来的。”她们说。
据了解,在2020年之前,襄城县学校食堂大部分为委托经营模式,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,一些学校食堂“变了味”,本应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食堂变为了暴利经营,食材采购占比不足餐费总额的40%。“入口率”低的同时,当时的学校食堂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、设备陈旧、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。但是,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等原因,无力对学校食堂进行大规模、高水平的升级改造。这一“难题”,不仅让学校师生头疼,也让许多家长担忧不已,更成为阻碍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块“拦路石”。
2020年,在襄城县委、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,该县启动了学校食堂改革试点工作,襄城县教体局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,出台了《襄城县中小学(幼儿园)食堂改革方案》。随着食堂改革的持续推进,当初的“老大难”问题被一一化解。尤其是通过建立“阳光食堂”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,打造了全流程的监管服务体系,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食堂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,为全县师生提供了更安全、更健康、更高质量的膳食营养服务,学生吃得越来越“好”,群众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越来越“高”。
“学校食堂管得怎么样,能不能让学生吃得饱、吃得好,是许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。只有实行自主管理,把食堂的经营管理权牢牢抓在学校手里,才能更好确保它的公益属性‘不走味’,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就餐学生的利益,使群众放心。”襄城县教体局分管学校食堂工作的班子成员方建永说。
为牢固确立学校食堂“公益性、非营利性”的定位,把准学校食堂经营方向,襄城县教体局以食堂改革为契机,推动学校在食堂管理上转变角色——由学校成立后勤服务公司,对食堂实行自主经营;在银行开设食堂财务专户,有效保障餐费收支和资金安全;担负起食堂运营情况整体监督、食材采购验收等职责,避免了以往学校在转交食堂经营权后甘当“甩手掌柜”的情况。同时,在学生餐费总额中提取出不高于3%的资金,用于学生食堂设施、设备购置及餐厅维修、提升改造等必要支出项目,保证食堂的“硬件”始终满足日常运行需求。
全面有效的监管,是各项管理制度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,也是提升学校食堂经营水平的重要推手。为推动学校食堂管理由传统模式向更加高效的信息化模式转变,襄城县创新工作思路,通过“教银”合作,由襄城农商银行出资500多万元,由第三方科技公司搭建襄城县智慧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平台系统。
“师生的健康安全是最大的责任,因此,我们认真履行监管责任,建立并严格落实食材验收、入库、出库、退库交接登记等制度,用扎实的工作确保师生饮食的安全、营养,切实保障师生的权益。”作为学校食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该县库庄镇初级中学校长苏东垒深有感触地说。
在监管服务平台系统的视频监控下,学校、配送公司、餐饮服务团队三方,共同对配送食材品种、数量、规格等进行现场核对查验,并查验资质及农药残留检测报告、合格证等材料。查验无问题后,由校方两人以上在配送单上签字,然后再使用与平台系统联网的数字电子秤对食材进行称重、拍照,将重量等相关信息上传至平台系统方能完成收货程序。食材出库则按照“先进、先出、先用”的原则,定期盘点库存,及时清理超期、变质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材,并按规定进行登记。当天没有使用且包装完好的食材,需及时退库,并做好退库登记,确保每类食材的使用都有条不紊、有据可查。
555555
另外,襄城县委、县政府启动中央大厨房综合体项目,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,为全县无食堂供餐的学校提供午餐配送服务;定期开展一次中央大厨房“开放日”活动,组织供餐学校负责人、教师及家长代表到中央大厨房进行观摩。目前,全县有校外供餐的公办学校共18所,4200余名学生在校就餐。
此外,襄城县教体局每学期对学校食堂、食材配送公司进行工作考评,对考评不过关的学校食堂予以停业整改;督促食材配送公司规范食材配送工作,提高配送质量及食品安全。与此同时,采取监管平台常态化视频巡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,对学校食堂及配送公司进行日常监管,时刻确保校园食品安全。
襄城县依托数字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平台,建立食材统一采购平台,打造“互联网+大数据+智慧监管+电子商务+线下物流”一云多端智慧系统,建立开放、公平的食材配送数字化大市场;对上架的所有食材(包含蔬菜、粮油、调料)名称、规格等进行规范。供应商在数字食材商城上架学校需要的食材;县教体局根据当地超市价格及学校的市场调研情况,对上架的食材进行审核,确保食材价格不高于市场价格。学校食堂根据学生就餐情况,在食品安全运营平台上自主订购食材,由供应商统一配送到校。
同时,该县教体局要求学校严格控制自营食堂直接成本(即原辅材料成本),原则上不得低于伙食费标准的67%,确保学生餐费最大限度用于保障学生伙食质量上,有效提高“入口率”。
调研组在襄城县库庄镇初级中学了解到,该校午餐标准为每生7元钱,有多种套餐和菜品(如卤面、盖浇饭、饸饹面等)供学生自主选择,并且保障“吃得饱”。如果不够吃,可以免费续餐。另外,借助智慧校园食品安全运营平台系统,学生的购餐方式也得到了优化——学生到不同的餐点通过刷脸方式即可取餐,十分方便快捷。家长也可以通过该系统的APP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孩子的餐费使用情况。
据了解,该县其他学校的餐费标准根据城乡区域差别有所不同,但差别很小,每天每生的餐费标准一般在15元至17元之间。
“饭菜很好吃,在学校吃得很饱,妈妈很放心。”“好吃,比家里做的饭还好吃。”……在和调研组交流时,襄城县文昌小学的几名学生纷纷表示,对学校餐厅的饭菜很满意。
专业的餐饮服务团队对于保证饭菜质量至关重要。学校采取自主招聘方式,优选餐饮团队,餐饮团队的服务费不高于餐费总额30%,以此在保证餐饮质量的同时,有效控制管理成本。餐饮团队根据学生年龄特征,制定每周食谱,保障食品营养、安全。目前,襄城县已经有44所学校食堂通过招标方式,引进专业餐饮管理团队46个,为学校食堂的提质升级注入了专业力量。
食材是保障饭菜质量的基础。为购买到品质达标、价格实惠的食材,襄城县教体局通过招标方式,从分拣场地、冷库、食品检测实验室、配送车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、“货比三家”,精心选择食材配送公司,统一食材配送,在保证食材质量基础上尽量降低采购成本。
“学生吃得好,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学习。2020年实行食堂改革以来,襄城县明确校长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,学校食堂实行自主经营,成立后勤服务公司,并公开招标餐饮公司负责食材的加工制作,公开招标有相关资质的食材配送公司,实行食材集中统一配送。建立‘学校食堂监管平台’,将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统一纳入平台监管,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,有效提高了学校食堂管理水平,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餐体验。”襄城县教体局食堂改革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霞说。
近年来,襄城县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长、学生、教师对食堂改革满意度,学校对大宗食材配送公司满意度,师生对餐饮服务公司满意度进行评价。据统计,学校食堂满意度近三年来持续提升,从2022年的86.5%、2023年的89.59%,上升至2024年的92.34%。各学校师生对餐饮服务团队满意度均在85%以上。
襄城县在学校食堂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,也为许昌市在全域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2023年9月,许昌市教育局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食堂改革指导意见》,在襄城县相关经验的基础上,结合全市学校食堂改革工作实际,逐步形成“三一”模式,即“三公司一平台”——学校后勤服务中心、餐饮服务公司、大宗食材集中配送公司和校园数字化监管平台,以此模式确保校园食品安全“源头可溯、过程可控、风险可防、责任可追”。目前,许昌市校园食堂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覆盖率达到100%,在全部接入“河南舌尖安全网”的基础上,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管理,建立数字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平台,实行“市级监管指挥中心、县(区)级监管平台、学校管理终端”三级管理机制,实时管控食材选购、配送、加工、用餐、财务管理、安全监管等环节,实现学生餐饮全过程、全时段、全环节、可追溯的管理目标。